十六章:扎根(1 / 2)

杨敬宗还和父母哥哥住在一起,杨家院子虽然也是草房,但规模颇大,后院中还养着两口猪,几只羊,看上去也算殷实。

杨家人十分热情的款待了陈宪,还专门给他杀了一只鸡。

对于杨家人的热情,陈宪有些意外,在他的习惯观念中,中国的绝大多数父母,都极反感子女舞枪弄棒,这杨家给他的感觉,却是恨不得他能收了杨敬宗做徒弟。

仔细一想,这倒也不奇怪,在这个时代,山东华北沦落金人统治已经百年,这百年来,北方汉人挣扎求存,能依靠的只有武艺和手中刀枪,重文轻武的思想恐怕早就丢到爪哇国里去了。

席间陈宪又提出要补偿那几亩地的作物,杨家人再次坚决拒绝。

这时候,陈宪才又提出要收杨敬宗为弟子。

陈宪话刚出口,杨敬宗就迫不及待的跪在了地上,连连磕头,杨家父亲,大郎都是喜不自胜。

收了弟子后,陈宪又告诉杨家父子,杨员外将北边那片新地赏给了自己,杨家父子可以在那里领上十亩先种着。

投桃报李,杨家父子则提出来,要将划做陈宪铁匠铺的那片总共五亩多的农田部转佃给了陈宪……

一顿酒吃的皆大欢喜。

接下来几天,陈宪就忙碌在了修建铁匠铺的工地上,不断的和陈老甲沟通,争取按照自己的设想来修建这座四合院。

陈新甲和其他几个管事的收了陈宪的钱,办起事来都是格外爽快。

按照规矩,这铁匠铺子是杨员外赏给陈宪的,修建铺子时,召集来的匠人、帮手的饭食,应该由杨家包管。

但陈宪第一天看了杨家送来的伙食,立即找到陈新甲,声称,已经受了杨员外太多恩情,十分惭愧,不能事事都靠杨员外,自己愿意负责工匠帮手们的伙食。

虽然说的好听,但事实是,陈宪发现杨家送来的伙食实在是太差了,小麦熬制的稀粥,稀不说,还有一股嗖味,菜则是一盆黑乎乎的烂酸菜,闻起来也有变质的味道。

吃这样的饭菜,别说没力气干活,就算是有力气,也没人愿意使出来。

为了自己房子的安,也为了早日完工,陈宪将工匠帮手的伙食揽了下来。

陈宪找来吴亮和杨敬宗这两个弟子和一群记名弟子,从米粮铺子里买来上好的小米和面粉,借了杨敬宗和吴亮二哥家的厨房,雇佣两家的女眷来做饭。

陈宪还买下杨敬宗家的一口肥猪,宰杀后一部分用盐腌渍后挂在火塘上用烟熏起来,一部分做成哨子。

宋代人瞧不起猪肉,都以羊肉为上品,自然也不太会做猪肉。

苏东坡曾有一首诗生动的说明了这种情况,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粪土。富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。

陈宪教了吴家和杨家女眷几种猪肉的经典做法,比如腊肉,哨子,回锅肉、红烧肉、萝卜炖排骨等。

陈宪包下伙食之后,不但每顿饭小米粥,胡饼管够,还有从来没吃过的美味猪肉菜。

这些工匠帮手从来不曾被如此善待。

伙食的改善,一来让工匠帮手们有了力气,二来心存感恩,劳动积极性一下子成倍提升。

陈宪还承诺,如果院子能在半个月内修好,修的让他满意,他就给每个工匠一百钱,每个帮手五十钱的赏钱。

钱虽然不多,却是有和无的区别。

这样一来,上有杨管家大开绿灯,中有收了钱的管事们认真督促,下有吃饱吃好,还有赏钱鞭策的工匠、帮手们卖力干活,陈宪的铁匠作坊工程快的惊人。

即使如此,陈宪也不放心,白天都要在工地盯着,他可不想将来睡进危房中。

每天下午,工匠收工,陈宪或在杨家,或在吴亮家,教一群年轻人练习枪棒,培养感情。

短短半个月时间,他就在东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