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2章 六部、军队大调整(2 / 3)

礼乐、宗教、民族及外交之政,原詹事府少詹事杨士聪任正三品礼部左侍郎。

朱继柞居官清正,秉笔直书,历史上的名声极好,这位置非他莫属了。

工部尚书的人选也没动,还是熊明遇,朱慈烺命他在江南数省建造学校万余座,明年开春前必须完工。

朱慈烺将学校一块从礼部单独拿出,成立教化部,由李岩任尚书,冒襄和黄宗羲任主事辅助。

冒襄和黄宗羲都上岸了,冒襄识相灵活,还有才能,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比较先进,而且他们都是复社成员。

复社在江南的影响力极大,历史上抗清报国的人才也不少,朱慈烺任用他们二人,变相的拉拢复社年轻骨干,让其不闹事,发挥各自的才能,也是为了分化复社。

朱慈烺将聚贤楼招募的士人经过筛选移到翰林院,充当内阁顾问;将皇明军校迁到了南京,仍隶属军机部。

都察院左都御史由李邦华担任,主管官员的法纪监督,配合吏部的京察和考成法,其他所有职能全部收回。

南京守备和镇守太监一职没有变动,继续由魏国公和韩赞周担任,由于南京兵部变成了军机部,他们二人早已被架空了,除了能指挥得动南京京营这万把人,江南各地的驻军已跟他们没关系了。

朱慈烺任命邱致中为凤阳镇守太监,镇守太监所有权利全部收回,只负责掌管江北的军工厂和铁厂。

因史可法岳父去世,回家守制,漕运总督一职由抚宁侯朱国弼接任,朱慈烺暂时没有动他,任命朱大典为南直隶巡抚,顺道监督漕运。

原来的军屯部由赵景麟主管,负责操练各地屯田兵,军屯部的人不能入军机部,这是朱慈烺定下的规矩,避免练兵权和调兵权重合。

后勤部由太监卢九德主管,卢九德作为勇卫营的老人,多次随军作战,又深知兵法韬略,掌管后勤问题不大。

所有涉及到军队的部门,没有一个文官担任一把手,全由武将掌管,朱慈烺也不打算将来在军机部安插文人,准备来个文武分治。

对外作战,皇帝和内阁决定打不打,指定了作战任务后,至于怎么打,是军机部一众将军和参谋需要商量的事,文臣不得干预。

以文治国,以武安邦,术业有专攻,文武两班只需对皇帝负责即可,避免重蹈戚继光的悲剧,一代名将被文官的党争拖下水。

朱慈烺宁愿在自己百年后,大明的武将集团坐大,走对外扩张道路,也不愿文官一味的守成,不思进取。

当然了,这些都是后话,他一天没死,下面的人就翻不了什么大浪,未来大明具体如何平衡文武还需要时间来验证,慢慢的改进。

最后,朱慈烺对军队进行再次扩编,目前南直隶和湖广两省共有屯田兵近二十万,这些屯田兵从两三年前就分田操练,如今已经有了规模,火器配备率达到五成。

朱慈烺经过深思熟虑后,将十万天武军和二十万屯田兵划分为七大军,分别为天武军、龙武军、神武军、靖武军、定武军、安武军、天雄军。

天武军朱慈烺的嫡系部队,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,装备着最精良的武器,如今是大明乃至整个东亚最为精锐的部队,没有之一,由孙应元统领,驻守南直隶。

龙武军完全由骑兵组成的机动力量,右天武军三万骑兵独立成军,与八旗军多次血战,用鲜血向所有人证明他们的强悍,由曹变蛟统领。

神武军由天武军重炮旅独立成军,是大明顶尖科技的结晶,拥有红夷大炮上千门,国之重器。

靖武军人马五万,由黄得功在湖广操练的人马组成,调驻浙江,镇压反抗新政的地主、士绅。

定武军人马五万,由周遇吉统帅,接黄得功的班,驻守湖广。

安武军人马五万,由杨御蕃统帅的两万安武军扩编,调驻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