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三章 移花接木 4(1 / 2)

? 勿点,本次发布为防盗版,正文上午8点前换上,如未显示请刷新

雍正元年1723年,父亲去世,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,生活更加困苦。 .由于生活困苦,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,实救困贫,托名”风雅”。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,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。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,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。

雍正三年1725年,出游江西,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。出游北京,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,放言高论,臧否人物,因而得狂名。在京期间,结织了康熙皇子、慎郡王允禧,即紫琼崖主人。5

求学通仕

雍正五年1728年,客于通州,读书于扬州天宁寺,手写四书各一部。

雍正七年1730年,作道情十首初稿,三十九岁,徐夫人病殁。郑板桥十载扬州,结识了许多画友,金农、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,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。

雍正十年1732年,郑板桥四十岁,是年秋,赴南京参加乡试,中举人,作得南捷音诗。为求深造,赴镇江焦山读书。 .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“室雅何须大,花香不在多”。

乾隆元年1736年,在北京,参加礼部会试,中贡士,五月,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,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,为赐进士出身,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“我亦终葵称进士,相随丹桂状元郎”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
乾隆二年1737年,滞留北京一年左右,以图仕进,未果,南归扬州,得江西程羽宸资助,娶饶氏。乳母费氏卒。

乾隆四年1739年,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卢见曾。

乾隆五年1740年,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。

乾隆六年1741年,入京,候补官缺,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。

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,郑板桥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,始订定诗、词集,并手写付梓。5

乾隆八年1743年,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,至是方定稿,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。

两任知县

乾隆九年1744年,妾饶氏生子。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期间,重视农桑,体察民情、兴民休息,百姓安居乐业。.

乾隆十一年1746年,自范县调署潍县。同年,山东发生大饥荒,经常发生人吃人现象。潍县原本繁华大邑,因灾荒连年,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,他开仓赈货,令民具领券供给,又大兴工役,修城筑池,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,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。尽封积粟之家,活万余人。秋以歉收,捐廉代轮,尽毁借条,活民无算。潍县饥民出关觅食,板桥感叹系之,作逃荒行。

乾隆十二年1747年,满洲正黄旗人、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,板桥同在试院,相与唱和。

乾隆十三年1748年,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,板桥随同前往。时值秋熟,潍县灾情渐趋缓解,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,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。为防水浸寇扰,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。秋末,书修潍县城记。乾隆出巡山东。郑板桥为“书画史”,参与筹备,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,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,常以此自豪,镌一印章“云乾隆柬封书画史”。

乾隆十四年1749年,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逝。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。重订家书、诗钞,并手写付梓。

乾隆十五年1750年,撰板桥自序。同年,重修文昌祠,倡建状元桥,作文昌祠记。

乾隆十六年1751年,海水溢,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。郑板桥作官意在“得志则泽加于民”,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,改革弊政,并从法令上、措施上维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