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电船仔(1 / 2)

文娱小天才 37度c 2787 字 2020-07-07

一路上,火车又停了2个站点,最后来到九龙尖沙咀车站。

列车由东面驶进车站月台,客运月台位于车站南面,面对维多利亚港,铁路路线沿梳士巴利道及漆咸道而行,路轨侧就是海岸线所在。

整个车站主要以红砖及花岗岩建成,侧面有拱门型结构,辅以罗马式石柱及尖顶等装饰。主建筑楼高2层,建筑物中最高部份为楼高45米的钟楼,有着一支几米长的避雷针。

前世车站在75年11月迁往红磡,车站拆除后,留下一个钟楼作为日后的出名景点,车站对面就是半岛酒店,码头在邻近。

俩父子来到码头,买好船票上船就开了,坐的是天星小轮,票价头等025元,二等015元。

船开往港岛的过程中,经过一些小船仔。这种小船的发动机在船仓的前端,几名搭客则坐在后面。

船的发动机马力不高,只有数十匹,拍打水面时发出“哗啦哗啦”的喧闹声音,船便被本地人以‘哗啦哗啦’称呼,亦被称为电船仔或水上的士,外国人则叫作‘al’,曾成为来往港岛与九龙的主要海上交通。

在72年红磡海底隧道通车前,市民如要在01:30至06:30间渡轮停止服务期间渡过维港,便需要乘搭‘哗啦哗啦’。居住在港岛而需要乘搭每日早上06:30开出首班列车回乡的旅客,更需要在凌晨时分搭乘电船仔过海,在尖沙咀码头登岸往火车站。

现时香江几乎所有报社位于港岛,印好的报纸需要使用‘哗啦哗啦’由中环码头运送至尖沙咀,再送到九龙及新界,高峰期有超过200艘来往港九的电船仔。

小轮在中环码头靠岸,出了码头,周大成招来一辆的士,10点半了,抓紧时间。

白天,中环这边要比尖沙咀热闹、繁华一点,马路两边的高楼鳞次栉比,街边的广告牌五花八门,街头上车水马龙。

香江文人办报,最成功者首推金镛,59年金镛35岁时拉同学沈宝新一起创办《明报》,现已11年,后世以12亿港元身家跻身于香江10亿超级富豪之列。

报社初创时,金镛每天都要忙到深夜,据《明报》老职员回忆“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,下午工作倦了,叫一杯咖啡,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”

报社在港岛,那时,金庸住在九龙,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已停航,只好改乘电船仔渡海,但船要等齐六个人才能开,如果要即到即开,需要包租费三元,俩夫妇宁愿捱着深夜冷风等待,也不愿包船过海。

咖啡、渡船不过是其中两个平常的故事,当年的艰苦可想而知,创业难,守业更难。

的士来到明报所在的大楼,进入报社办公地方,只见人来人往,办公室里的职员都在紧张、忙碌地工作。

周大成找了个职员问了下,然后找到金镛的秘书。

听了俩父子的来意,秘书抱歉的说道“周先生,不好意思,老板昨天出差,要明天才回来”

啊,周大成一听这话,有些傻眼,怎么办,转头看儿子。

周明轩也没想到这样,缘悭一面,如果金镛下午回来的话,还可以逛逛街,吃个饭,午后再过来,现在嘛,算了,以后有机会再见面。

“那你们总编是谁,今天上班吗”周明轩想既然来一趟,即使不在明报投稿,探听一下行情也好。

“潘总编上班,你们到”秘书告诉道

了解清楚后,俩人直接来到总编办公室的门前,敲门。

“请进!”里面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。

周大成推门而入,正在审稿的潘粤生抬起头来,见一个陌生的男子带着一个小孩进来,疑问道“你们是?”

“潘总编,你好,我是一个小说爱好者,这是我写的一部武侠小说,想请您过目”周明轩笑着把稿子放到桌面上。